??【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专注郑大考研辅导13年!提供郑州大学考研真题、考研资料、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考研辅导班等郑州大学研究生院考研信息。

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郑州大学拥有众多专业和学科,但只有6个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大师兄就详细介绍下这些重点学科。

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

郑州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于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现任学科带头人为中科院院士霍裕平教授。

学科依托于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拥有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量子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100万元,具有较好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条件。按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并重的学科发展思路,形成了合金材料的特种制备及合金化效应、薄膜生长动力学过程与调控、硅基纳米体系与薄膜太阳电池、氧化物功能陶瓷与负膨胀材料、离子束诱变创制农业生物新资源及其应用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紧密围绕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目前学科成员共7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河南省百人计划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25人,副教授26人,有15人获得了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计划等资助,获批了河南省低维材料物理、河南省高校量子功能材料与量子调控、郑州市光学材料与激光技术等三个创新型科技团队。

近三年来,学科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和河南省重大科研项目19项,总经费1070万元;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期刊论文242篇,其中SCI、EI收录137篇;部分研究成果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2年首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个工科类国家级重点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起开始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联合或独立培 养 博士生27人,1998年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讲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

学科点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模具CAE技术、新型合金及加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高温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研究及开发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载人航天计划,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杰出青年基金等在内的科研开发项目100余项,独立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

学科点实验室面积12000余平方米,拥有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GPC分子量测定仪、热分析系统(DMA、DSC和TG等)、流变仪、偏光显微镜、万能电子拉力实验机等材料分析、测试和加工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已形成“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及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一体化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支撑本学科的主要科研基地有:

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成型过程与模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温功能材料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模具、材料工程及装备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铝合金材料及加工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镁合金及制品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材料郑州市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材料研究中心

中国古代史【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郑州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56年,1981年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专业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河南省人文学科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中国古代史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1年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分为三,中国史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代史是1981年评审的河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史是2012年公布的河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原与中华文明”是河南省高校社科创新团队,“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史学科是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是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国现代史学会”的创始单位。

郑州大学中国史学科创建以来,人才济济,名师荟萃。嵇文甫、秦佩珩、荆三林、史苏苑、刘铭恕、张文彬、高敏、李民、杨天宇、袁祖亮、郑永福、王兴亚等国内知名学者曾在此执教,传承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史学科在先秦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简牍学、明清经济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人口史、科技史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部分研究领域在国内居于先进行列。

中国史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硕士生导师26人。现有6个硕士生招生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专门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地理学。

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原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始建于1956年,老一代著名有机化学家徐墨耕、刘椽、嵇耀武教授都曾经长期在本学科工作,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著名有机化学家、国管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科技功臣、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吴养洁教授自1958年从莫斯科大学留学归国以来,一直在本学科工作,1988年起作为本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先后领导创建了有机化学博士点、以本学科为中心的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化学与生物重点实验室,为本学科以及化学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有机化学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被批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化学系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建立以有机化学为二级学科的化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建立河南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2003年成立郑州大学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4年成立郑州大学新药研发中心。自1988年以来有机化学学科已连续数届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2004年在吴养洁院士和赵玉芬院士的带领下,建立了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有机学科已有的学术优势,追踪国内外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的发展趋势,将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带入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化学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家对有机学科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与关怀。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已成为全国、全省有影响的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基地之一。

作为郑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有机化学现已拥有全职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兼职院士1人,省特聘教授2人,其他教授23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0人,已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在有机合成方法学、物理有机与金属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与糖化学、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化学生物学、有机光电与信息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处于居国际先进水平。

化学工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化学工艺学科(学科代码081702)隶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817)。本学科研究化学品的生产原理、产品开发、工艺实施和过程及装置的设计及优化,主要涉及生产石油及石油化工、煤化工、有机化工、化工冶金和高分子化工等产品的工业部门。化学工艺学科长期与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中有关分支学科紧密地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不断地进行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放大、设计和优化,使该学科持续地深化、创新,并向前沿发展。

郑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开始培养博士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已毕业本科生3000余名,毕业硕士研究生近300名,毕业博士研究生16名。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国各地,主要从事化工、医药、环境、食品、微电子生产、能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高等教育、生产及行政管理、产品销售等工作,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郑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含有催化与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与制药工程、绿色化工与技术、无机化工及产品开发和传质与分离工程等5个主要研究方向。该学科近三年向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及EI收录近4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以上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8项,技术转让为企业创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郑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人。是一支学历、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创新精神较强的师资队伍。

郑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已有47年培养本科生、2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1年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经验,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一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一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有价值近3000万元的仪器设备;与加拿大、俄罗斯、

荷兰、日本、韩国等近20所国内外高校、研究部门和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该学科快速和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建于1928年,是1981年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博士点、硕士点,1988年至今一直为河南省重点学科,1990年成为我省首个博士后流动站。1990年原“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和“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合并为新的“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1996年以本学科为基础建立了“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是集“病理科、病理学教研室和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为一体的病理学学科,是河南省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病理学学科。2007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这也是河南省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2009年荣获全国免疫组化质量控制评测一等奖;2011年荣获国家级临床重点病理专科;2012年乳腺癌HER-2免疫组化实验室得到了卫生部病理质量评价中心的认证;2012年获批“临床病理学”硕士点。病理科现是河南省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与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技术力量雄厚,学科队伍结构合理,现有病理医师、病理技术人员及病理辅助人员61人。病理医师36人,其中教授或主任医师9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6人;病理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具有硕士学位17人。病理技术人员18人,其中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或高级实验师6人;病理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学位7人。研究生导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2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装备医学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技术组委员1人。

47个省级重点学科 郑州大学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名单 (一级学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