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业门类的总称。从本质上看,出版业属于文化产业,出版物既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一方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避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造成出版产业低俗化现象;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出版产业发展。出版业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多样的。出版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了,概括地说,出版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真实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

社会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记录和反映出来,从而留下自己的历史轨迹的。

(2)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

出版发行活动对社会成员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能产生直接的作用。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从积累传播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成果,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从扫除文盲到发展尖端科学技术,从教育学龄儿童到培养各种专业人才,都离不开图书出版发行工作。

(3)促进国家各项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里,国家的文化事业分为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基本类型。出版发行除本身是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外,对其他各项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的发展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人员的互相协作。出版发行能满足科学发展的这两个基本条件。

出版发行是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广播电视与出版发行一样,具有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功能,这两条不同传播渠道所传播的知识与信息往往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出版发行与广播电视可以互为条件,相互影响,在积极的竞争中共同繁荣。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出版发行。通过出版发行传递的知识与信息,能使卫生体育事业建立在群众化、科学化的基础之上,为我国的卫生体育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造条件。图书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图书的出版发行。没有图书,图书馆、博物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规模和服务质量。

2论编辑人员的职业意识。[武大2013年研]

答:编辑人员的职业意识即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素质,是指在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编辑的职业素质包括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分别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

(1)职业追求

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化追求。编辑策划选题与组稿时,要按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从文化选择的角度组织作品,而一旦获得有价值的组稿线索,可以“三顾茅庐”“程门立雪”,即使吃闭门羹仍不言退。在审稿和加工整理时,要按照社会对精神产品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审识鉴别,筛选优化。为了使自己编发的稿件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不惜在稿件中倾注大量的心血,身为无名英雄却充满工作的快乐,以作者的成功为荣。为了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编辑更是充满了创新的欲望,从内容到形式敢于大胆变革,使出版工作出现不断创新的面貌。

(2)职业敏感

编辑的职业敏感既是一种创造性敏感,也是一种市场性敏感。有了这种敏感,编辑在工作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诸如对选题新生长点的捕捉、稿件质量的判断、营销的策划等,都会得心应手。敏感来自有准备的头脑,编辑具有的职业敏感,是对文化发展和市场变化作认真调查和积极思考的结果。

(3)职业作风

编辑的职业作风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凡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拒绝想当然,拒绝侥幸和浮躁,拒绝粗枝大叶。面对稿件,编辑要像战士进入阵地一样全神贯注。编辑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无论是审稿、加工整理还是处理校样(或样带、样盘),都不能放过一个疑点。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辑,以推动文化发展为己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3举例说明出版集团如何运用波特竞争理论中的三种基本战略获得竞争优势?[武大2012年研]

答: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又称“一般战略”,主要包括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又称“低成本领先战略”,是以极低的单位成本向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提供产品,在出版产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的战略。

该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实施该战略的好处有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在竞争中获保护,规模经济、成本优势形成壁垒等。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又称“特色经营战略”,是书业企业通过企业形象、出版产品的特性与品牌、技术特点、客户服务、销售网络等,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的区别开来,使顾客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从而愿意为差异化的出版产品和服务多付费的战略。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好处: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赢得顾客高的忠诚度。

(3)目标集聚战略

目标集聚战略,又称“专门化战略”,是通过满足特定顾客群的需求、占领出版物某一细分市场或某一个地区的市场,来形成书业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门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

4试述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的路径及其影响。[武大2012年研]

答:(1)出版业转企改制的路径

①为了推动出版社的改革,开创地方出版工作的新局面,1984年6月21日至27日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地方出版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讨论出版社的改革,正式提出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适当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出版单位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出版行政部门要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这些要求,对出版体制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②经中宣部批准的文化部党组《关于地方出版工作议的报告》(1984年9月25日)指出,“认真地有步骤地进行出版工作的改革,是当前各个出版单位的当务之急。”“报告”提出以下主要要求:

a.适当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以提高出版单位经营的主动性。书店和书刊印刷厂都是企业单位,绝大部分出版社现在是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都要做到奖励基金、福利基金的提取同利润挂钩。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b.出版社编辑部应当建立联系奖惩的考核制度。要实行岗位责任制,要规定先进合理的定额,超额给奖;同时实行若干以提高图书质量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单项奖。要敢于给贡献大的知识分子以较多的收入。要把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书籍质量上来。

c.把解决出书慢、买书难作为出版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出版、印刷、发行、物资、科研等各个环节的改革,要互相配合,同步进行。要上下左右一起动手,千军万马(全民、集体、个体、编印发各环节)齐上阵,进行综合治理,力争缩短出版周期、增加图书供应。

d.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在知识分子政策和按劳分配等问题上的“左”的思想的影响,克服各种不适合新情况的陈旧观念的影响。把整个改革的共同要求同出版工作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使新的办法在实践中逐步趋于完善。

③两次局(社)长会议对出版社

改革的讨论。1985年4月3日至4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出版局(社)长会议,总结了出版改革的经验,讨论了出版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了对出版改革的认识;还就发展出版事业和加强出版管理的一些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1986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出版局(社)长会议的主题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提高图书质量的新局面。

④指导出版社改革的第一个文件。1988年5月6日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的《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时期关于出版社改革的第一个文件。“意见”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出版社必须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使出版社既是图书的出版者,又是图书的经营者。为适应这种转变,就需要积极而又稳妥地对出版社原来的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人事体制、分配体制等进行改革,以提高出版社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对出版社改革可能提出的主要的和全面的要求。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出版社在历史性转变中,把图书的出版与经营统一起来。

⑤党的十四大以后,在1992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版体制,以及相应的推进出版改革和加强宏观管理的要求。

(2)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影响

出版社转企改制是出版业、新闻业、网络传媒与影视业相互融合并最终产生传媒巨头的开始,出版业转企改制影响如下:

①出版社转企改制是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领域的直接需要

在思想宣传领域受到严重挑战的形势下,我国的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这一领域进行改革,升级改造原有的体制。在新的体制内,生产出代表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并且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产品,将我国的思想宣传阵地也变得多姿多彩,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将宣传工作做得比西方更好。

②出版社转企改制是出版领域的经济需求

出版社落后于时代的经营体制,必定导致其经营方式的落后、经营手段的匮乏、市场竞争力弱。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企业化。将经营性的事业制度转变为企业制度,完成国有资产经营授权,尽管资产所有权没有任何变化

,但将出版社变身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已成为可能。

③出版社转企改制是吸引优秀人才体制上的突破

转企改制后,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出版社的思想得到了真正解放。当各种外部带来的新鲜思想不断冲击原有的思维惯性,使出版社的决策层观念得到更新,变得开放。当开放的思想做出适合市场的决定,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时,就会就进一步产生广纳贤能的动力。最终,当广纳贤能成为企业的经济需求时,人才招募的各种弊端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土壤,出版业也获得了良性循环的基础。

5以下是张元济先生在“八一三事变”后就商务印书馆恢复出版撰写的一则启事,试以你所学的出版理论知识予以评析。[北印2012年研]

商务印书馆启事

张元济

敝馆五年以来,两遭国难。二十一年·二八之役,总馆及总栈全毁,损失奇重,总馆因是停业半年。复业后,鉴于学术救国之重要,于同年十月一日,宣布每日出版新书至少一种,五年以来,从未间断,且逐渐增加至每日三四种,教科书及大部分书尚不与焉。本年八一三之役,敝馆上海各厂,目在战区以内,迄今无法工作,书栈房办无法提货,直接损失虽未查明,间接损失实甚严重。自沪战发生之日起,所有日出新书及各种定期刊物、预约书籍等,遂因事实上之不可能,一律暂停出版。月余以来,就较安生之地点,设置临时工厂,并就分厂力量,设法调剂,决自十月一日起,恢复新出版物。惟是能力有限,纸张短缺,运输亦重感困难,祗能量力分别进止,其继续进行者,亦祗能分别缓急次第出版。邦人君子鉴于敝馆夸日处境之困难,始终为文化奋斗之诚意。当能垂谅一切也!

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一日

答:对于上述启事,认识及评析如下:

(1)无论是在战乱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出版业都是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产业。这也是张元济先生在当时面对重重困难、重重挫折的情况下仍旧没有忘记继续从事出版工作的一大原因。

(2)出版人才在出版工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时,从事出版工作的人力资源缺乏,出版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教训是深刻的,现如今我们更要扩大出版高素质人才,专业人才。

(3)出版传播的目的在于传播新知识,提高全民素质。上文中有说“鉴于学术救国之重要”,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结合,社会效益优先,只有明白其动力和目的所在,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事出版工作。

(4)出版工作要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1937年的战乱让出版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出现掉链条的现象,如上文所述“迄今无法工作”,我们现在必须吸取教训,国内安定不仅仅是拒绝战乱,现如今更重要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等的稳定团结。

(5)在保证出版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消费者需要适当扩大图书品种也是发展壮大一个产业的途径,进行出版流通模式、人才管理模式等的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正如文中所说“遂因事实上之不可能,一律暂停出版”的教训,出版业的发展更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6)为保证图书顺利及时地到达读者的手中,我们需要保证出版物的流通渠道的多样化,有高效便捷的补救措施。就上文而言,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厂和分厂、库房与库房之间地理位置、运输工具的选择等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文中“并就分厂力量,设法调剂,决自十月一日起,恢复新出版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7)对于1937年的商务印书馆,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其在拓展国人视野、思想启蒙宣传、开启明智、开创现代出版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近代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肯定其历史地位。

6论出版物流通过程的经济意义。[武大2011年研]

答:与出版工作的文化属性一样,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也是通过出版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工作表现出来的。在出版物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的阶段性中,出版工作的经济意义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其中,出版物流通过程的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出版物流通采用“为卖而买”的货币流通形式,在“进货—销售—进货”的不断循环中,两极的“进货”同货币转化为商品相联系,中间的“销售”同商品转化为货币相联系,这种联系使出版物流通的“进货—销售—进货”这一总运动同马克思所揭示的“G—W—G”流通运动一致起来,成为同一经济范畴里同一形式的经济运动。

(2)出版物流通的内在目的,是为了实现交换价值,在出版物流通过程中,经营者的进货不具消费性质而是一种投资行为,货币支出不盲目,并具有货币回归的内在要求。

(3)出版物流通过程与一般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存在着价值增值现象,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为贵卖而买”的过程。

(4)流通过程要受经济指标约束,要进行经济核算。

7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活动与传统编辑活动的区别。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活动与传统编辑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具体区别如下:

(1)所面临的读者群的广度与深度不同

广度方面:传统编辑活动下所面临的读者群是一批传统的读者,他们大多数是纯粹的文化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需求更专深;而市场经济下所面临的读者群由文化人向全民扩展,读者范围更广、层次增加,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深度方面:传统编辑活动只涉及长期、固定的几方面,以计划方式出版;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活动进入了动态决策时代,更加注重对文化信息的收集、采集与利用。

(2)所面对的作者群体及创作状况不同

传统编辑活动的创作者往往是个人,大多数是因为自身喜好而出书,因此十年属一文,讲究精、深、专;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活动的作者来自各个领域,因为职称、工薪等原因,创作主动性增强,创作量激增,一日出一书的情况时有发生。

(3)编辑与作者关系倾向发生变化

无论是传统编辑活动还是市场经济下的编辑活动,编辑都应与作者搞好关系。传统编辑活动中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倾向是:社会需要—作者写作—编辑出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活动与作者的关系倾向是:掌握信息—支配作者—编辑出版。作者是稿件的来源,作者队伍建设是重要的出版资源,因此新时代的编辑应在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为作者服务、维护作者权益等方面下足功夫,从而为出版优秀的出版物奠定基础。

(4)编辑与读者的关系发生变化

传统编辑活动下的读者是消极、被动的,很少能参与到编辑工作中来,因此编辑与读者在沟通上存在一定障碍。而新时代的读者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者,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参与者;作为一种推动的因素,积极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活动。因此,编辑一方面了解读者、适应读者,一切从读者实际出发,更加注重读者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又引导读者、提高读者,通过读者来信、微博、微信等手段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

(5)编辑工作特点发生变化

传统编辑工作的特点:计划性色彩浓厚,与市场化运作结合不紧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代编辑工作的新特点:指导性责任越来越大、现代经营意识越来越强、出版信息管理思想越来越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