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创新设计学院以“艺术、科技、商业”高度融合的创新设计学科为主体,在“中华文明源发地”和“数字经济最前线”的良渚办学。围绕长三角的文化资源以及产业特色和优势,开设艺术与科技、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三大专业。同步探索人才、教学、管理、育人的新机制,以“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改革、面向融合”的胸襟气魄,整合全球设计教育的创新资源,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打造前沿性、综合型的创新设计学科,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设计集成创新,着力打造大数据、智媒体时代的“新包豪斯”。

创新设计学院本科教学由两年专业域内知识学习和两年研究院所内学习组成。各专业学生充分融通,以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社会感知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创新突破能力”四大能力为目的。学院以真实社会为参照,以未来拓展为方向,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实现“着眼艺科融合,推动跨界教学,打造创新社区,重建设计人文”的学院目标。建立一系列研究所和艺科实验室群,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学校艺术资源和产业技术资源,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学院设有“社会与策略”“媒介与交互”“产业与图景”“技术与造物”“智能与系统”五个主要研究院所。

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

创新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韩绪

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段卫斌、俞佳迪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ety & Strategy

重建设计人文,整合跨界教学,以人文知识“背负青天”,以社会策略“锥指大地”。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以重建设计人文与整合跨界教学为目标。教学内容包括知识谱系与先进视觉,致力架构跨学科场域,搭建基于开源数据网络的知识谱系,化“设计”为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知行”;混合现实与多元叙事,整合深层问题和浅层表述、正统话语和活泼叙事,涵盖“图文物场影音事业”的多向度、跨媒介的“超文本”实践;文创策略与城乡网络,基于宏观把控、结合环境变量,面向内容生态架构、行为事件策划、场域策略规划与文创机构运营的“总体设计”。研究目标旨在以“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大维度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策略对“图、文、物、场、影、音、事、业”等设计学科进行横向贯通,创新特色基于容谱系工作室、社会叙事工作室、城乡策略工作室,从而作为人文类的“横向所”,与设计类的“纵向所”之间“设计-人文”合纵连横的间性架构。培育覆盖创新设计教育所需的“哲科技艺”知识结构之全局之人才。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dia & Interaction Design

以东方设计学为中心,重新定义社会服务,在艺科融合的语境下研究算法驱动的体验创新设计。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以建构社会媒介与交互美学体验策略为目标。教学内容着眼数字理政与社会创新、未来媒介与扩展现实、数字娱乐与衍生应用三大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以非物质设计为对象,专注交互行为美学,介入数字产业服务、开发设计策略与管理。以科技创新复兴中国人文思想,创建科技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活情境,建立新型的社会服务关系。研究目标聚焦培养审美意识、创新理念、系统思维、情境构建、体验表达、技术实现的能力。创新特色培养在数字时代下具备兼通文理、理解计算、包容设计、批判和拥抱科技的计算体验设计师,培育具备创新领导力的跨界整合型人才。

产业与图景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terprise & Prospect

基于大数据,全洞察产业链价值,重塑视觉,重建品牌,构建“智能+时代”产业生态新图景。

产业与图景研究所面向新科技、新经济与世界变革,以“重新发明日常”与“重建设计人文”为学术思想,聚焦全球视野和本土语境,专注数字时代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视觉重塑和品牌创新,构建产业生态新图景。强调艺术、设计、商学与技术等多学科跨界融合,关注社会思想、科技创新、全球经济协作、时尚观念、新人类消费习惯等领域的多元互动研究,展开媒介策略与时尚、品牌创新与模式、多元视觉与社会三大研究方向的教学实践;同时建立社会产业创新和跨学科教学与科研创作平台,以实践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博学明辨,洞察世界,批判性思考和超越性创造。产业与图景研究所专注探索数字产业社会发展模式下的新需求、新媒介、新场景、新物种、新模式与新视觉发明。旨在建构立世界一流的艺、商、科融合创新的跨学科研究所。

技术与造物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 Creation

将人文精神和思辨思维融入物种、技术、自然的生态性跨域合作并催生设计创新。

技术与造物研究所以探讨新兴科技对人与自然的影响为基础,探索设计学与生物学、心理学和人类学学科交叉融合所产生的催化性为目的。以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念、升维造物的技术工艺、批判与思辨的设计思维和中国文化精髓的感知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在自然、文化、生产、感知四个想象域内,形成人文与思辨、时间与生态、材料与身体、行为与情感的创新特色。研究目标基于可触摸的有形物件和真实的场景营造,以材料创新、身体认知、产品设计和日常重构的实践路径,发明新材料、新物种和新生态。在有机学习型工作共同体的演化中,培养新兴前沿的设计意识、创造发明的造物潜力和学习进化的研究能力,培育具有理解未来新视野和全球设计新见解的创新设计人才。

智能与系统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lligence & Systematics

通过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创新,探索智能原理、材料元素、数字信息领域的人类体验和自然系统。

智能与系统研究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运用智能与系统的方法论进行设计创新,对基于“设计人文”的智能与系统艺术实验进行深入的创作与教学。并以创新设计的工程与艺术教育为重点,包含了:人工智能设计与创作、创新材料生成与应用、算法艺术感官与体验等教学模块。研究目标以智能系统的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意为导向,包含了:智能系统设计、材料创成实验、数字信息实践等领域。智能与系统研究所着眼艺科融合,面向智能系统和产品服务的创新,拓展了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材料创成、人类增强等核心课题。通过智能化方式和系统性思维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研发,培育汇通设计人文、掌握智能系统、熟悉材料创成、精研数字信息的新型艺术工科的创新设计人才。

导师及研究方向

韩绪

研究方向:设计人文、汉字文化与创新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视觉传达设计分支副主编、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等职。

连冕

研究方向:设计人文

中国香港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专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与理论,侧重礼经与礼制造物和传统社会治理方向,兼及历代罕传文献整理、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艺术批评,和国外设计实践成果引介等。

具体承担国家及各级课题10余项,版行各类专书10余部,发表长篇学术论文50余篇,迄今累计各类刊布约600万字。先后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3层次”、“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学术骨干”、“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对象”等名单。

周博

研究方向:设计人文

中国美院外聘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的艺术与设计、现代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曾在《读书》、《美术研究》、《装饰》等杂志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以及众多评论文章。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是牛津版《20世纪的设计》和设计学名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的中文译者,并担任《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经典文选》的主编和《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的副主编。曾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曾策划多次艺术展览或担任学术主持等。

陈华沙

研究方向:汉字文化与创新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导师,资深设计和艺术策划人,艺术家。

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杭州。

Ingo Offermanns(德)

研究方向:汉字文化与创新设计

1972年出生于德国,1999年获得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荷兰ArtEZ艺术学院艺术创作硕士学位。2001年建立自己的工作室Ingo Offermanns,2005-2006年担任美国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起担任汉堡美术学院图像艺术专业教授。2015年起,担任Inter Graphic View调研项目发起人与主编,2016年加入AGI。合作的客户有汉堡美术学院、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阿姆斯特丹Rijksmuseum国立博物馆、萨尔州博物馆、Winterthur 美术博物馆、Waldfrieden 雕塑公园、Katharina Grosse出版社、Manesse 出版社、荷兰Vantilt出版社等。

姜珺

研究方向:社会与叙事、内容与策略

研究型建筑师、文献编辑与独立策展人,《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2005-2010),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2010-2011),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2011-2012),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2014),“蛇口议事:2025”策展人(2015),《温故知乡》(乌镇国际建筑论坛,2018),《天问:世界观的对话》(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杭州分场,2020)等。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

吴小华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媒介与交互、音画交互

吴小华,男,1963年1月出生,浙江仙居人,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大学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兼),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督导,戏曲与影视方向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动画教学与创作、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与策划等。荣获“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类专家评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专家评委。教育部、文化部高等学校动漫类优秀教材评审专家。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学生原创动漫作品大赛”评委,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美猴奖”终审评委,中国国际漫画节OACC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评委。

方晓风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社会与叙事(专业学位)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杂志主编。1969年5月生于上海,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2年以《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获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并入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2007年任《装饰》常务副主编,2009年至今任主编。兼任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期刊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副会长,筑巢奖组委会主席,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主委会副主任委员、组委会秘书长。

俞坚

研究方向:社会与叙事(专业学位)

俞坚,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东南大学博士。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从事设计与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建筑方式设计机构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建筑与文化》杂志副主编。

柴春雷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好设计商业模式评审组组长。研究主要关注设计认知,类比推理、文化创新设计、设计策略等,是国内最早关注设计和商业融合的研究者之一,出版国内第一本商业与设计融合的著作《商业创新设计》。在商业创新设计领域里,提出商业洞察、商业设计工具和商业模式三部分构成的理论架构。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The Design Journal》 、《Design Studies》等上面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出版著作4部,教材1部。

段卫斌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品牌与服务、造物与修持

段卫斌,男,1975年12月出生,艺术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美术学院优秀青年学者;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专项,中国美术学院十佳青年教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

张剑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授/硕导。1995至2009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9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曾获2015中国红星奖原创优秀设计师、2014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杰出设计师、2013中国设博会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设计师、 2012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奖、 2007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6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在22年的设计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以近300余件的设计作品对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及设计的人文思考加以实践与探索,作品获得诸如:德国红点概念奖及至尊奖多项、德国iF产品奖、欧洲产品设计奖银奖铜奖、意大利A’ DesignAward设计奖铜奖、美国星火奖、美国IDEA奖、韩国仁川国际大赛银奖、台湾光宝奖银奖、全国美展银奖、中国红星原创设计银奖多项等各类设计奖项共130余项;作品获实用新型专利71项;出版个人作品集2部,教材与教学实录各1部;发表专业论文26篇;举办个人作品展7次,教学作品展11次;受邀举办产品创意思维、家居及文创产品设计、叙事设计等专业讲座34场。

张周捷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张周捷,独立设计师、数字艺术家,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硕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 ,工业设计硕士生导师。

胡晓琛

研究方向:媒介与交互

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动画、数字媒体等。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毕业,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具有“科艺融合”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率先提出了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在科研工作中主持了交互设计相关研究课题多项,其中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参与厅局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多篇。

篠原規行(日)

研究方向:媒介与交互

武藏野美术大学理事、校长助理,教授,造型构想学院院长、造型构想研究科长。研究领域:视频制作,视频空间演出,摄影器材研究。其擅长超越传统图像框架的表达和呈现方法,并从整体形成的角度开发图像区域及现象。

林磐耸

研究方向:品牌与服务

2007年国家文艺奖得主,在前卫和现代的设计领域中,以精炼的海报视觉语言融合台湾岛屿图像做为创作题材,将台湾设计推上国际舞台,名列世界百名平面设计家之一,享有台湾设计界导师的美誉。

凌雅丽

研究方向:品牌与服务

凌雅丽,女,1977年5月出生,服装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Allan J.Walker(英)

研究方向:品牌与服务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毕业于牛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是英国苏格兰议会特别顾问和阿曼学术认证机构成员。其带领学院从2012年成立起就确保其与文化产业紧密相连,并且使得索尔福德作为一座“文化之城”得以再生。此前他曾担任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副院长和伦敦温布尔敦艺术学院的副校长。艾伦是一位拥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国内国际学界动态经验的资深学者,作为一名平面媒体艺术家和研究员,他最初专注于国家公园的荒野对话,后来与同伴们共同创立了“Eyecon”,10年来一直是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的战略评论家。

韩家英

研究方向:汉字文化与创新设计(专业学位)

韩家英,中国知名设计师,1986年-1990年任教于西北纺织学院服装系,手绘创作并丝网印刷海报《人以食为天》等,1990年任职于深圳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影视部,后任职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1993年成立韩家英设计有限公司。

仇寅

研究方向:汉字文化与创新设计(专业学位)

著名硬笔书法家。现为方正字库设计总监、方正集团高级技术专家。编写出版有《仇寅钢笔字》、《仇寅书外国名诗》、《雷锋日记选钢笔字帖》、《古帖新临多体钢笔字帖》等。

朱志伟

研究方向:汉字文化与创新设计(专业学位)

朱志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曾在北京外文印刷厂从事印刷活字雕刻工作,现为方正字模事业部字体开发总监。 在字体设计方面,主要代表作品有:方正粗宋、方正北魏楷书、方正铁筋隶书、方正博雅宋、方正雅宋、方正风雅宋等。 1996年北魏楷书在日本森泽公司举办的国际印刷字体竞赛中获得铜奖。 1999年铁筋隶书在日本森泽公司举办的国际印刷字体竞赛中获得评审委员奖。

山中一宏

研究方向:造物与修持

山中一宏1971年出生于东京。他于武藏野美术大学工艺工业设计学科室内设计专业修得学士学位,并于英国皇家艺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伦敦建立了山中一宏设计事务所。他的设计简单而彰显活力。既展现了传统日本文化,又融合了英式的科技与时尚。其设计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家居设计、灯具设计和装置设计等,是2004年米兰设计报告奖的得主。他的设计被MoMA(纽约)收藏,也曾为众多重要设计博物馆等机构设计过灯饰,其作品被《Abitare》、《Casa Abitare》、《纽约时报》、《时尚》等杂志介绍报道。

徐雯洁

研究方向:造物与修持

徐雯洁,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任职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作访问研究。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浙江大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1项,负责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项,负责省创课题1项。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获得受理。2013-2015年获得红点至尊奖一项、红点概念奖四项、IF奖一项、红点荣誉奖一项。

吕曦

研究方向:信息与体验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艺术中心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作品多被选入《中国创意百科》、《中国设计年鉴》等专业刊物并获中国之星等奖项。多年来致力于视觉传达下的信息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等教学、设计及理论研究,设计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届全国美展、New Form国际平面设计探索展、ASIA NEXT亚洲海报前卫实验设计展、日本爱之县“爱 地球博”邀请展等。近年更关注于以用户研究为中心的信息架构可视化设计、交互界面设计和服务设计领域,曾为PACAP-CCER、色诺芬量化投资、上海通用汽车SGM、中国移动掌中宝等主持网站或移动终端产品架构与视觉策划、数据可视化设计。曾应邀为广州设计周交互设计教育工作坊、IxDC国际体验大会设计教育工作坊主讲嘉宾。

李轶军

研究方向:信息与体验

李轶军,1996年——1999年就读于“杭州美术职业学校”(原“五四职业学校”), 2004年8月考察欧洲、西亚地区,游走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艺科融合的学术背景,组织带领新锐教师团队推进教学改革,从事交互设计与视觉策略研究方向。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并获工程硕士学位。

吴碧波

研究方向:信息与体验

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主品牌实验、文创品牌策划与设计、服装品牌策划与设计。中国美术学院2011协同创新中心——自主品牌品牌方向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敦品品牌第一届艺术总监、总经理,负责敦品品牌的模式探索、策划、研发及运营。

姜珺

研究方向:内容与策略

姜珺,研究型建筑师、文献编辑与独立策展人,《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2005-2010),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2010-2011),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2011-2012),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2014),“蛇口议事:2025”策展人(2015),《温故知乡》(乌镇国际建筑论坛,2018),《天问:世界观的对话》(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杭州分场,2020)等。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

裴钊

研究方向:内容与策略

裴钊,男,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客座教授。

袁由敏

研究方向:图形符号与智能信息

袁由敏,中国知名平面设计师,1971年10月9日生于安徽巢湖。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俞佳迪

研究方向:图形符号与智能信息

198年出生于杭。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获学士学位并保送研究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获硕士学位。现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导师。

向帆

研究方向:图形符号与智能信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数字视觉化设计研究,在高低科技、新旧媒介之间探索视觉艺术语言的可能。她曾经留学于美国麻省艺术学院、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和东京工艺大学,学习设计方法论和动态媒体设计;作为麻省理工新媒体行动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参与社会数据视觉化项目。主要学术领域集中于动态媒体设计、数字艺术创作、数字视觉化设计。

於阗

研究方向:音画交互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导师,甜蜜的孩子乐队主唱和吉他,爻媒体实验室主创和总监。长期从事专业基础部《绘画基础》、《音乐基础》等基础教学,同时承担《舞台设计与搭建》,《舞台灯光设计》,《影像空间设计》,《数字展示概念设计》等新设课程积极展开在音画互动方向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工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