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5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图腾崇拜

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方言,原意为“它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在各民族中图腾的含义不尽相同,有的把图腾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把图腾认作氏族或部落的血缘亲属,有的视图腾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有的以图腾为具有多种意义的生物或无生物。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者,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胡蓝之狱

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将丞相胡惟庸处死。十年后,他又颁布《昭示奸党录》,受此案牵连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凉国公因谋反罪被诛杀,朱元璋颁布《逆臣录》,连坐者一万余人。两案中,受株连者多是元功宿将,对明代的政治造成重大影响。

4.京察和大计

【京察】明清考核京官的制度。清朝对现任官员实行考核。地方官的考核称为“大计”,三年一次;京官的考核被称为“京察”,六年一次。考核方法是地方总督巡抚、京官三品以上自陈政事得失,以下官员由吏部都察院考核。武官的考核则称为“军政”,每五年一次,由兵部主持。考核一等的加一级,如有冒滥拘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但在实践中,无论京察还是大计都流于形式。

【大计】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清沿其制,规定三年举行一次,由州、县上至府、道、司层层考察属员,再汇送督、抚最后考核,送呈吏部。对于才、守

均优者称为“卓异”,经引见(即朝见皇帝)后得加一级回任候升。劣者劾以八法(后改为六法,参见“京察”》。其处分与京官同。不入举劾者称为平等。

5. 条约口岸体制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条约口岸自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开始,至1949年止,全国共开放了 77个。主要的条约口岸内多设有租界。甲午战争前,主要供外国人居留、经商之用,战后则又成为投资设厂的场所。外商及其商店、工厂、公用事业多在口岸的租界以内。1949年共和国成立,条约口岸不复存在。

6.新文化运动

1915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播西学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7.好人政府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改良政治的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同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

8.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由多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问题协调会议。会议经过协商,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政府组织问题、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案。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和斗争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随后国民党召开六

届二中全会,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协议,政协亦被取缔,后中国共产党在北平成立新政协。

二、论述题

1.试述北宋经济发展概况

(一)主要表现:

(1)农业:①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加;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发展。

(2)手工业: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都比唐代进步的多,宋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产量增加以外,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而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解放了大量受俘于土地的农民,使他们投入于商业、手工业中。

(3)商业:①唐代的城市多趋于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宋代的这一类的”新型”都市迅速发展,规模扩大,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

②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多,投入资本大幅度扩充,因此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所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③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和街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

④宋代的商业繁荣还表现在农村,出现了草市。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街串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⑤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⑥“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对外贸易非常发达。

2.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清末新政以自毁方式开启了中国全面近代化之门”,试请评论之

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岢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 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3.请列举五位中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分别举出其代表性著作,并选择其中一种著作,对其主要内容与学术特点进行简要评价

(1)朱英著《商民运动研究(1924 —1930)》。本书是研究1920年代商民运动的 史学专著。首先,作者从国民党与民众运动的大背景下,考察商民运动发端的原因并分析商民运动在初期滞后于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的缘由。其次,选取广东、湖南、湖北、上海四个地区,对商民运动的起步、扩展、兴盛、余波以及结束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再次,对商民运动期间商民协会与商会的关系,以及店员总会、商民协会、商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商民运动时期的劳资关系,国民党相关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也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2)[美]罗斯基著《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作者通过考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中国在制造业、农业、金融业、交通通讯以及固定投资等方面的状况,并研究了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生产和消费、货币和存款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之后,认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数十年间,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稍落后于当时的日本,但也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进步。

(3)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该书是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研究。

(4)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该书描述了清末甲午战争后至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895年至1927年的中国经济史。其最大特点是,在从总体上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演变过程视为一种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提出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作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

(5)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该书在全面阐述民国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我国民族工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金融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

2015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图腾崇拜

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方言,原意为“它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在各民族中图腾的含义不尽相同,有的把图腾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把图腾认作氏族或部落的血缘亲属,有的视图腾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有的以图腾为具有多种意义的生物或无生物。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者,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胡蓝之狱

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将丞相胡惟庸处死。十年后,他又颁布《昭示奸党录》,受此案牵连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凉国公因谋反罪被诛杀,朱元璋颁布《逆臣录》,连坐者一万余人。两案中,受株连者多是元功宿将,对明代的政治造成重大影响。

4.京察和大计

【京察】明清考核京官的制度。清朝对现任官员实行考核。地方官的考核称为“大计”,三年一次;京官的考核被称为“京察”,六年一次。考核方法是地方总督巡抚、京官三品以上自陈政事得失,以下官员由吏部都察院考核。武官的考核则称为“军政”,每五年一次,由兵部主持。考核一等的加一级,如有冒滥拘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但在实践中,无论京察还是大计都流于形式。

【大计】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清沿其制,规定三年举行一次,由州、县上至府、道、司层层考察属员,再汇送督、抚最后考核,送呈吏部。对于才、守均优者称为“卓异”,经引见(即朝见皇帝)后得加一级回任候升。劣者劾以八法(后改为六法,参见“京察”》。其处分与京官同。不入举劾者称为平等。

5. 条约口岸体制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条约口岸自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岸开始,至1949年止,全国共开放了 77个。主要的条约口岸内多设有租界。甲午战争前,主要供外国人居留、经商之用,战后则又成为投资设厂的场所。外商及其商店、工厂、公用事业多在口岸的租界以内。1949年共和国成立,条约口岸不复存在。

6.新文化运动

1915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播西学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7.好人政府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改良政治的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同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

8.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由多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问题协调会议。会议经过协商,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政府组织问题、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案。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和斗争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随后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协议,政协亦被取缔,后中国共产党在北平成立新政协。

二、论述题

1.试述北宋经济发展概况

(一)主要表现:

(1)农业:①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加;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发展。

(2)手工业: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都比唐代进步的多,宋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产量增加以外,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而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解放了大量受俘于土地的农民,使他们投入于商业、手工业中。

(3)商业:①唐代的城市多趋于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宋代的这一类的”新型”都市迅速发展,规模扩大,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

②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多,投入资本大幅度扩充,因此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所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③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和街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

④宋代的商业繁荣还表现在农村,出现了草市。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街串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⑤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⑥“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对外贸易非常发达。

2.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清末新政以自毁方式开启了中国全面近代化之门”,试请评论之

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岢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 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3.请列举五位中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分别举出其代表性著作,并选择其中一种著作,对其主要内容与学术特点进行简要评价

(1)朱英著《商民运动研究(1924 —1930)》。本书是研究1920年代商民运动的 史学专著。首先,作者从国民党与民众运动的大背景下,考察商民运动发端的原因并分析商民运动在初期滞后于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的缘由。其次,选取广东、湖南、湖北、上海四个地区,对商民运动的起步、扩展、兴盛、余波以及结束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再次,对商民运动期间商民协会与商会的关系,以及店员总会、商民协会、商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商民运动时期的劳资关系,国民党相关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也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2)[美]罗斯基著《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作者通过考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中国在制造业、农业、金融业、交通通讯以及固定投资等方面的状况,并研究了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生产和消费、货币和存款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之后,认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数十年间,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稍落后于当时的日本,但也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进步。

(3)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该书是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研究。

(4)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该书描述了清末甲午战争后至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895年至1927年的中国经济史。其最大特点是,在从总体上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演变过程视为一种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提出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作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

(5)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该书在全面阐述民国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我国民族工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金融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