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研究生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时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深耕内涵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

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优化学科建设布局,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持续强化特色学科,重点推进综合发展,服务国家急需,推动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主动撤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10个学科,新增水利工程、地质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5个博士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船舶与海洋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3个硕士一级学科,生物与医药、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形成拥有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7个交叉学科、3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和2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的门类齐全、特色显著的学科平台。

完善学位授予机制,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不断完善学位授予体制机制,学位论文与学术成果“双管齐下”、同向发力的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有效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近五年累计授予博士学位1688人,硕士学位16526人,学位授予体量不断提升。建立校优秀学位论文推荐库,精准挖掘优秀成果,获评省级优秀博士论文76篇、优秀硕士论文122篇,评选校优秀博士论文148篇、优秀硕士论文187篇。

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双提升”

勇担人才选拔重任,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积极争取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持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2022年共录取研究生5452人,其中录取博士研究生784人,较2016年实现翻番;录取硕士研究生4668人,较2016年增长78%;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录取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61%、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占比21%。在校研究生数量由2016年秋季学期的9397人增长至2022年秋季学期的1686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883人,博士研究生2979人,研究生在校生占比由2016年的40%提升至2022年的50%。

硕士、博士研究生历年招生人数

历年在校研究生人数

改革完善选拔机制,实现数量质量齐头并进。实施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持续开展“研究生优质生源工程”,2022年15个学院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来自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300余所高校的6000余名学生参加。硕士招生在理、工、农、医等学科强化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2022年录取248人;大力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录取2022级推免生615人;博士招生18个一级学科全部施行“申请-考核”制,加强对科研能力、创新潜质的综合考查,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的选拔质量;招生制度日臻完善,硕博连读由学术学位扩展到专业学位,2022年共选拔考生204人,占录取总人数的26%;积极推进海洋科学、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按照“3+1+1+4”的本硕博贯通模式招生,累计选拔学生200余人。

学校领导到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现场检查

以“谋海济国”为价值引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施海洋思政,构建“东方红”系列科考船行走课堂。在面向全国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的150余个国家重大科考航次中,促进学生弘扬“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东方红精神。每航次均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海洋主题党日和党课学习。面向驻青、驻琼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开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公选课、“海洋调查实习”实践课,融入“海洋强国与伟大复兴”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近40批次4000余名师生登船。课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受师生喜爱,被誉为“选修课天花板”“最强招生简章”。创新做法被央视新闻、人民网等5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入选《中国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这十年”专刊、人民网《2022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分析报告》典型案例(全国共18个)、山东省教育厅“致敬品牌 献礼二十大”大型展示传播活动、2022年青岛教育蓝皮书;在“东方红3”船举行的研究生开学典礼照片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作《浩海求索是 谋海济国功》校史校情报告

党委副书记卢光志作《不忘初心 不辱使命 不懈奋斗》报告

“东方红3”船建设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时任副校长闫菊作《“东方红”科考船的前世今生》报告

学习逃生技能并开展弃船求生演习

“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公选课入选《中国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这十年”专刊

实施实践思政,推进博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设置“海洋强国与伟大复兴”等8讲内容,开设“思政名家讲坛”32讲,5000余名学生赴21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全国率先实现博士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覆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入选山东省首批思政课“金课”。牵头成立“全国涉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共建海洋特色思政课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教学

实施导学思政,将思政有机融入学研全过程。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近五年新增博士生导师408人、硕士生导师653人,占研究生导师总数的57%,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高水平、国际化导师队伍,高会旺教授及其课程团队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王竹泉教授、杨连瑞教授分别荣获2020、2022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3个团队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33名导师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校院士为研究生新生讲授“入学教育第一课”10余场,以导学关系为载体,在互动中实现共识凝聚和价值认同。

管华诗、宋微波、包振民院士分别为新生讲授“入学教育第一课”

科教融汇、国际标准

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学术学位学术创新提升计划,深化科教融汇,培养了大批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日臻

完善。
“3+1+1+4”本硕博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按照一级学科迭代升级学术学位培养方案至4.0版,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培养环节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在海洋科学、水产、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牵头建立山东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强化与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内科研院所,以及美国德州A&M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等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研究生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近5年博士研究生共发表高水平论文750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论文30余篇。海洋、水产领域一半以上杰青为本校毕业生,梁鑫峰、刘伟2位博士毕业生分别于2018和2019年获得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斯隆青年奖。

“3+1+1+4”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课程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培养方案迭代升级,按一级学科设置难度和广度兼具的基础课,按二级学科设置深度和厚度兼具的核心专业课,为满足科研要求、学术兴趣等个性化需求设置专业课,鼓励学科交叉设置跨学科课程,真正建成了理念先进、设置规范、内在关联逻辑强的课程体系;加强优质课程(教材)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环境海洋学”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海洋科学导论”等10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现代生物学”等6门课程获评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评省级优质课程65门、一流教材4部。

“环境海洋学”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育改革成效显著。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未来海洋学院,开展了从学科框架到课程体系、从建立优选机制到实施优质培养的全过程模式改革,为抢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培养国家亟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教改项目省级立项39项;王竹泉教授领衔申报的“

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理实一体,构筑财会专业研究生教特色资源共享平台”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中国海洋大学首个研究生教学成果国家奖,也是山东省在当届评选中唯一获奖的研究生教学成果;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第九届获特等奖2项(占全省40%)。

王竹泉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评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

构建国际化培养平台。加强与德国不莱梅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全方位、深层次研究生教育合作。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际合作项目13项,提高了学校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外交流的自主性。构建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学校资助博士研究生国(境)外联合培养项目、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项目资助体系,自2016年起,出国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等研究生900人、参加国际会议等1500人次,开拓了国际视野,提升了创新水平。

研究生英文授课教师教学法培训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专业学位实践创新支撑计划,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了大批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创新人才。

试点改革效果显著。积极探索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探索建立专业学位“本硕”“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在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类别试点进行硕博连读,资源与环境试点进行本直博。入选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8个领域入选山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在软件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与浪潮集团、鲁南制药等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创新示范班,实现订单式精准培养;学校成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A级单位(全国16家)。

案例教学成果丰硕。大力实施案例教学,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明确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规范案例教学程序,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强化案例教学效果。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团队合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案例库建设专项经费,为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入选国家案例库34个,其中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5个(立项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4位),入选省级案例库67个。

实践教学体系完备。为深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建立实践育人平台。获批首批国家级科技小院9个(获支持建设总数列全国高校第30位、非农高校第10位),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27个(获批数量居山东省首位),与华为、海尔、鲁南制药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师资共享、技术共有、人才联培、设施联建”的示范性实践基地近200个,搭建校内工程实训平台13个;聘任经验丰富的行业产业导师400余名,行业产业导师深度参与招生录取、课程教学、专业实践等研究生培养过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首批国家级科技小院名单

中国海洋大学与北京航天宏图公司、华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学术实践双线驱动

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

“学术争鸣”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打造未来科学家论坛、暑期学校、学术论坛、研究生百川讲坛等组成的学术交流活动育人平台。举办全国性研究生学术论坛50余场、研究生百川讲坛200余讲,“同心坚守 研学战疫”系列学术报告32场,形成了“一院一论坛、周周有讲座”的浓厚学术氛围,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和融合。

举办全国性研究生学术论坛

“以赛促创”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设立科技竞赛专项经费和奖学金,积极开展赛前宣传培训。近400支队伍1500名研究生参与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00余项,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10余次。承办“华为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大会、“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北赛区决赛2项国家级赛事。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10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苏海鹏主持的“‘智’糖先锋——全球海洋寡糖精准制造商”项目为学校首金。

承办“华为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办“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北赛区决赛

充分发挥奖励资助项目引领作用。优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方式,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成果评价方面的指导作用,确保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质量和评审结果的权威性。设立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最高荣誉——卓越奖学金,激发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设立4年已有5人/团队获此殊荣。设立博士研究生成果培育资助项目、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和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等,促进学校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获资助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子刊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学校领导为第一届卓越奖学金获得者颁奖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导向,在招生、学生管理、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实践与培养环节、国际化、导师指导、学位授予、学生就业、评估与评价、研究生奖助等方面出台政策文件30余项,推进管理体系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表. 近年修(制)订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清单

制定课程管理规定,强化课程质量,教学绩效向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倾斜,奖励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学成果;成立研究生教育督导团,建立检查、评价、指导和反馈“四位一体”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建立培养关键环节公示制度和以“预警帮扶”为主的分流淘汰机制;实现“超过最长修业年限进行学籍清理、超过基本修业年限进入学籍预警”的学籍管理模式;重构学校、学院、导师多元投入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设立研究生自主科研、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论坛等项目,全力支持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

依托考研伴你行之“两联系五走进”党建品牌活动,在“中国海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考研伴你行”之“政策解读”“榜样领航”“‘竞’彩绽放”“成果展示”“五育并举”“学海拾贝”系列原创推送,宣传优秀研究生事迹、解读研究生教育政策,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需,广受师生赞誉,公众号常读用户破7万人次。坚持以人为本,设置自助打印机,建设一站式研究生服务中心,建立窗口“首问负责制”,采取辅办、领办、帮办等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推进研究生教育智慧平台信息化建设,新增完善平台各系统功能,初步形成智慧平台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线上教学、数据服务全业务链条的覆盖和支撑。

一站式研究生服务中心

研究生自助打印区

研究生智慧教室实景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研究生教育工作将紧密围绕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朝着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方向持续发力,为学校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来源 / 研究生院

编辑 / 吴天然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投稿邮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