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全寝室考上研究生等新闻近日频繁见诸报端,这些寝室被称为“最牛寝室”“最强学霸”等,成为励志榜样,然而这种现象也引发不少争议。

一些观点认为,高校把考研率作为办学目标,是考研功利化的表现。这种办学选择既不利于实现本科教育的育人目标,也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因为考研者并不是奔着学术目标而去,而是为了提升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而本科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无疑是对“以本为本”的背离。

中国教育在线针对2017年全国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有高达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另外,还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现实中的确有不少大学生随大流考研,这确实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不良影响。但于个体而言,即便是为了就业或者其他功利化的目标,板子也不能打在学生身上。考研既是大学生的自由,也是他们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谋求个人更好发展的应然选择,无可指摘。

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如何让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紧密,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某招聘机构发布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报告》显示,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不对口。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用人单位不需要,而用人单位急需的能力,大学生又不具备。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办学上层次,追求办成综合性大学、学术型大学,而忽视了自身特色,也忽视了对接地方、市场的需求,由此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正是这种结构性矛盾增加了毕业生的求职压力,降低了本科生的就业质量;也正是这种结构性矛盾迫使本科生选择考研,通过提升学历获得用人单位认可。

于是,很多本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学历,一些用人单位选择用提高学历门槛的方式来筛选人才,甚至明确要求

毕业院校必须是“双一流”大学,而那些所谓“四非”高校的毕业生只能在优质岗位面前望而却步。在这种人才评价标准之下,大学生选择考研,通过考研提升学校层次、改变学校背景,实现命运的二次选择,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不能用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扭转社会偏见,改变以学历识别人才的评价方式,改变只认文凭不认能力的用人导向,谁又能阻挡考研的功利化倾向?归根结底,是社会需要什么,大家选择什么。

为考研热降温,不能简单否定考研者的进取精神,不能仅谈论高蹈的大学理想,还需要考虑大学生所面对的实际压力。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切性,提升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这样才能提高本科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此基础上,持续改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评判标准,才能让大学生有更多的用“实力”说话而不是用“背景”说话的选择空间。对于国内知名院校来说,除了提高研究生准入门槛,严格考核学生学业水平,更要在出口上严把质量关,通过多种途径倒逼考研热降温。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05日第2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