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师范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陈垣

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教授,辅仁大学校长,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图书馆馆长。研究领域广泛,学识渊博,在考据学、宗教史、元史、史论等诸方面造诣精深。主要著作有《通鉴胡注表征》《元西域人华化考》《元也里可温教考》《校勘学释例》《二十史朔闰表》《史讳举例》等。

2.?森罗殿之战

清末山东平原县义和拳同清军的一次战斗。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9月,山东平原县杠子李庄的恶霸地主、教民李金榜诬告本地义和拳群众“闹教”,勾结平原知县蒋楷捕捉拳民6个入狱。杠子李庄义和拳首领李长水邀请茌平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来援。几天之内,杠子李庄周围聚集义和拳和大刀会群众数千人,严惩了李金榜等不法教民,冲击教堂,通令蒋楷释放被捕拳民。蒋楷闻讯亲率军队前去镇压,结果大败而回。10月下旬,朱红灯率大队义和拳群众准备攻打恩县城西的刘王庄教堂和庞庄教堂,行至平原县森罗殿时,与济南知府卢昌治、补用知府袁世敦(袁世凯族弟)、副标张振铎等率领前来镇压的马、步兵700余人相遇。朱红灯指挥义和拳群众以优势兵力猛冲中路来敌,双方各有伤亡,清军受挫后狼狈溃逃。其后,朱红灯又与心诚和尚互相配合,继续进行反洋教斗争。

3.?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4.?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宣言。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问题。以此为精神,1月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使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

5.?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本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的第一阶段为河南战役。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第二阶段为湘桂战役,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11月底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广西的桂林、柳州和南宁。粵汉、湘桂铁路均落入日寇之手。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大片国土。该战役是武汉失守后正面战场的一次严重失利。

6.?谭平山

谭平山(1886-1956),原名谭鸣谦,又名谭彦祥,广东高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建树、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

辛亥革命时,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后,他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建立广东中共支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在著名的南昌起义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不屈不挠,组建中华革命党、创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加新政协,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特别是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中,他的主张和影响为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建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古波斯帝国

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始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终于1921年恺加王朝灭亡。历史上波斯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非王朝、巴列维王朝等。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依兰沙赫尔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国”。

8.?婆罗门教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的神衹主要有梵天、舭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9.?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文明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相融合的历史进程。时间上通常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并入罗马帝国。希腊化时代,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做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为希腊化文化。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就文化而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0.?恺撒

恺撒(前102—前44),史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58岁。恺撒死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11.?西德“考研政策”

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考研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考研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12.?幕藩体制

德川幕府实行的一种统治体制。德川幕府的统治机构更加完善,集权化程度更高。将军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是全国人民和土地的最高支配者。地方政权是大名的藩国,藩主(大名)在藩国内享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的全权,但必须接受幕府的严格监督。为了巩固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身份制度和兵农分离制度,即把全国居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不得混淆;武士必须集居城里,农民固定在农村。

二、材料题

1.《史记·商君列传》

(1)句读

(2)简要论述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2.《国富论》

(1)重商是一种怎样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2)亚当斯密学说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3)重商主义在世界近代的地位与影响

三、论述

1.?唐宋时期南北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唐宋南北经济,是指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经济发展。一般认为此时期是中国经济由上古逐渐转为中世的关键时期。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但目前唐代北方经济总体是超过南方的。

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势的另一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北方藩镇割据林立,北方常年战乱造成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五代十国时期,随着北方五代频繁更迭战乱不休,南方十国统治者重视农桑,恢复南方当地生产,南方经济发展稳定,在此消彼长之下南方经济发展已经有超越北方的趋势了。最终在两宋时期实现了超越,中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向南方。

宋朝经济介绍的是中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宋朝时期中国很富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金并立时期,南方的水利事业大大超过北方。南宋的圩田面积又有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也以江浙一带最进步,四川次之。江浙农民深耕熟耨,使土细如面。“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产生。南宋时,植棉区已不限于两广和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由于经济作物的逐步推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无论在官田上或私田上,采用货币折租的形式也有所增多。

南宋经济作物的种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养蚕和种桑、麻的地区比以前也有扩大。

从经济种植、水利、贸易等诸多方面看,从南北朝开始经济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中国南方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2.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思想文化界的标志性事件,它以五四运动为起点,其 影响逐步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对于“中国应往何处去”的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它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五四过后,全国各大城市中,各种思想理论刊物和社团纷纷出现,它们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介绍,并积极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途径。其中包括各类社会主义流派、无政府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改良主义的社会学说等。各种思想引发了各种激烈的论战,使国内思想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导致国内思想界出现了分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大暴露,国人对西方的那种盲目崇拜倾向得到了纠正,并使中国思想界受到剧烈的冲击,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念大变,思想界也出现了分化。保守者转向传统文化;而激进者转向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国理论的可行性。以俄为师的思想,逐渐在一些中国人心中建立。例如李大钊等人,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与其他思想流派展开激烈的交 锋。例如出现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即中共建党前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说的三次著名论战,经过论战,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人们所 理解与选择,最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该运动成为中国建立与世界文化密切联系的一次努力。参与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相当一部分人为海外游学归来的人士,例如胡适等人,他们成为中国与世界 新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的文化开放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后,中国加强了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建立了与世界文化的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封闭的学术环境被进一步打破,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频繁。

3.西欧封建制度

1、封建庄园制度。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2、封建农奴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共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领主的庄园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奴提供劳役、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并可以任意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农奴要向封建领主提供徭役、缴纳贡税,毫无政治权利。中世纪时,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起义,农奴制渐趋解体。15世纪时,西欧多数国家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到19世纪中叶才废除。

3、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4.对比分析资本主义国家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不同正确及其造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影响,并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现实和历史原因

(一)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把工业置于国家的指导下,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金融秩序,令多家大银行停业整顿,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成立农业紧急救济署,调整农业生产,对销毁农产品的农民予以补贴;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罗斯福新政最终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最终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一条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二)德国、日本则走上法西斯道路通过发动战争意图转嫁危机。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从此,魏玛共和国告终,德国进入了法西斯专政的时期。希特勒上台组阁后,建立法西斯专政,开始扩军备战。进入30年代,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獗发展。1936年2月26日清晨,皇道派的青年军官率领1400多名驻京部队发动叛乱。二二六事件后,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二二六事件后登台的广田内阁,唯军部法西斯之意旨是从,堪称“准军事独裁内阁”。在内政方面,广田内阁于1936年8月公布“庶政一新”纲领,中心是军备第一。在外交方面,广田内阁确立了扩大对外侵略的方针。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其真正目的则是反对苏联和各国的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争夺势力范围,展开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开始于美国的股票交易所,很快扩及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经济部门,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危机的又一大特点,也是这次 危机比历次危机更深刻的一个原因及表现;危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

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相反地,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第二,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这场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后果就是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秩序混乱。

间接后果是:第一,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第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第四,经济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的债务关系,法国英国等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第五,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三国因占有较少资源,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宣 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

2020北京师范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陈垣

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教授,辅仁大学校长,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图书馆馆长。研究领域广泛,学识渊博,在考据学、宗教史、元史、史论等诸方面造诣精深。主要著作有《通鉴胡注表征》《元西域人华化考》《元也里可温教考》《校勘学释例》《二十史朔闰表》《史讳举例》等。

2.?森罗殿之战

清末山东平原县义和拳同清军的一次战斗。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9月,山东平原县杠子李庄的恶霸地主、教民李金榜诬告本地义和拳群众“闹教”,勾结平原知县蒋楷捕捉拳民6个入狱。杠子李庄义和拳首领李长水邀请茌平义和拳首领朱红灯来援。几天之内,杠子李庄周围聚集义和拳和大刀会群众数千人,严惩了李金榜等不法教民,冲击教堂,通令蒋楷释放被捕拳民。蒋楷闻讯亲率军队前去镇压,结果大败而回。10月下旬,朱红灯率大队义和拳群众准备攻打恩县城西的刘王庄教堂和庞庄教堂,行至平原县森罗殿时,与济南知府卢昌治、补用知府袁世敦(袁世凯族弟)、副标张振铎等率领前来镇压的马、步兵700余人相遇。朱红灯指挥义和拳群众以优势兵力猛冲中路来敌,双方各有伤亡,清军受挫后狼狈溃逃。其后,朱红灯又与心诚和尚互相配合,继续进行反洋教斗争。

3.?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4.?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宣言。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问题。以此为精神,1月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使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

5.?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本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的第一阶段为河南战役。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第二阶段为湘桂战役,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11月底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广西的桂林、柳州和南宁。粵汉、湘桂铁路均落入日寇之手。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大片国土。该战役是武汉失守后正面战场的一次严重失利。

6.?谭平山

谭平山(1886-1956),原名谭鸣谦,又名谭彦祥,广东高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建树、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

辛亥革命时,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后,他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建立广东中共支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在著名的南昌起义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不屈不挠,组建中华革命党、创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加新政协,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特别是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中,他的主张和影响为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建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古波斯帝国

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始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终于1921年恺加王朝灭亡。历史上波斯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非王朝、巴列维王朝等。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依兰沙赫尔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国”。

8.?婆罗门教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的神衹主要有梵天、舭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9.?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文明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相融合的历史进程。时间上通常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并入罗马帝国。希腊化时代,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做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为希腊化文化。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就文化而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0.?恺撒

恺撒(前102—前44),史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58岁。恺撒死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11.?西德“考研政策”

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考研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考研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12.?幕藩体制

德川幕府实行的一种统治体制。德川幕府的统治机构更加完善,集权化程度更高。将军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是全国人民和土地的最高支配者。地方政权是大名的藩国,藩主(大名)在藩国内享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的全权,但必须接受幕府的严格监督。为了巩固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身份制度和兵农分离制度,即把全国居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不得混淆;武士必须集居城里,农民固定在农村。

二、材料题

1.《史记·商君列传》

(1)句读

(2)简要论述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2.《国富论》

(1)重商是一种怎样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2)亚当斯密学说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3)重商主义在世界近代的地位与影响

三、论述

1.?唐宋时期南北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唐宋南北经济,是指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经济发展。一般认为此时期是中国经济由上古逐渐转为中世的关键时期。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但目前唐代北方经济总体是超过南方的。

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势的另一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北方藩镇割据林立,北方常年战乱造成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在五代十国时期,随着北方五代频繁更迭战乱不休,南方十国统治者重视农桑,恢复南方当地生产,南方经济发展稳定,在此消彼长之下南方经济发展已经有超越北方的趋势了。最终在两宋时期实现了超越,中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向南方。

宋朝经济介绍的是中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宋朝时期中国很富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金并立时期,南方的水利事业大大超过北方。南宋的圩田面积又有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也以江浙一带最进步,四川次之。江浙农民深耕熟耨,使土细如面。“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产生。南宋时,植棉区已不限于两广和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由于经济作物的逐步推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无论在官田上或私田上,采用货币折租的形式也有所增多。

南宋经济作物的种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养蚕和种桑、麻的地区比以前也有扩大。

从经济种植、水利、贸易等诸多方面看,从南北朝开始经济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中国南方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2.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思想文化界的标志性事件,它以五四运动为起点,其 影响逐步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对于“中国应往何处去”的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它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五四过后,全国各大城市中,各种思想理论刊物和社团纷纷出现,它们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介绍,并积极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途径。其中包括各类社会主义流派、无政府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改良主义的社会学说等。各种思想引发了各种激烈的论战,使国内思想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导致国内思想界出现了分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大暴露,国人对西方的那种盲目崇拜倾向得到了纠正,并使中国思想界受到剧烈的冲击,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念大变,思想界也出现了分化。保守者转向传统文化;而激进者转向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国理论的可行性。以俄为师的思想,逐渐在一些中国人心中建立。例如李大钊等人,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与其他思想流派展开激烈的交 锋。例如出现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即中共建党前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说的三次著名论战,经过论战,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人们所 理解与选择,最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

)该运动成为中国建立与世界文化密切联系的一次努力。参与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相当一部分人为海外游学归来的人士,例如胡适等人,他们成为中国与世界 新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的文化开放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后,中国加强了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建立了与世界文化的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封闭的学术环境被进一步打破,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频繁。

3.西欧封建制度

1、封建庄园制度。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2、封建农奴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共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领主的庄园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奴提供劳役、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并可以任意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农奴要向封建领主提供徭役、缴纳贡税,毫无政治权利。中世纪时,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起义,农奴制渐趋解体。15世纪时,西欧多数国家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到19世纪中叶才废除。

3、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4.对比分析资本主义国家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不同正确及其造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影响,并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现实和历史原因

(一)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把工业置于国家的指导下,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金融秩序,令多家大银行停业整顿,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成立农业紧急救济署,调整农业生产,对销毁农产品的农民予以补贴;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罗斯福新政最终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最终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一条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二)德国、日本则走上法西斯道路通过发动战争意图转嫁危机。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从此,魏玛共和国告终,德国进入了法西斯专政的时期。希特勒上台组阁后,建立法西斯专政,开始扩军备战。进入30年代,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獗发展。1936年2月26日清晨,皇道派的青年军官率领1400多名驻京部队发动叛乱。二二六事件后,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二二六事件后登台的广田内阁,唯军部法西斯之意旨是从,堪称“准军事独裁内阁”。在内政方面,广田内阁于1936年8月公布“庶政一新”纲领,中心是军备第一。在外交方面,广田内阁确立了扩大对外侵略的方针。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其真正目的则是反对苏联和各国的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争夺势力范围,展开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开始于美国的股票交易所,很快扩及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经济部门,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危机的又一大特点,也是这次 危机比历次危机更深刻的一个原因及表现;危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

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相反地,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第二,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这场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后果就是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秩序混乱。

间接后果是:第一,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第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第四,经济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的债务关系,法国英国等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第五,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三国因占有较少资源,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宣 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