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第一名笔记

2020年4月15日星期三

北大、人大、北外、中财教授创办

【温馨提示】最近几年,对政府改革、行管前沿理论、经济社会热点越来越重视,这是考察的重点,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关注。此外,2020年行管考研前三名全部为育明教育学员,而且分数都很高,在校教授一对一辅导,精准讲解,行管考研,首选育明教育。

此外,建议如下:

第一, 五一前必须弄明白每本书的重点及命题趋势,这是第一轮复习,根据育明视频课程或者一对一辅导推进。很多考生想自己先看书,这样很容易走入歧途,浪费时间。

第二, 6-10月,第二轮复习,背诵重点,但是不建议撰写笔记,因为你不明白重点,整理笔记就是抄书,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 11-12月,第三轮复习,进行5次左右模拟考试,根据育明考前押题进行模拟,2020年押题命中率高达90%以上。

目录

一、2021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二、2004-2020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三、2021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导师预测考研热点

四、2020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第一名笔记

五、2021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20讲总结

六、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七、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一、2021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学》,张永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陈传明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政治学原理》(第1、2版均可),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版;

《政治科学》,罗斯金,,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

二、2004-2020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汇总

【温馨提示】真题非常重要,尤其是最近3年的真题,一定要重视,更多视频及一对一辅导,在校教授辅导,除了育明教育,任何机构都无法做到。

「政治学」

简答

1实证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2现代政党的职能

3政党的作用

4竞争性民主的优缺点评析

5权威与权力的区别

6网络化时代的政治社会化

论述

政治认同的含义以及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行政管理」

简答

1管理与行政的区别

2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的角色

3简述供给侧结构改革

4假设让你做深圳市居民幸福感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的调查问卷,请你简述这个研究过程

5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的区别

6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对于公务员的启示

论述: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技术过程还是一个政治过程?请举例论述。

案例分析:“社会组织”是什么?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如何实现治理的“智能化”?

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传统行政管理带来什么冲击?

四、2020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笔记

【考点1】公共政策的定义——谢明《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的行动计划和相关策略等。

【考点2】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谢明《公共政策概论》

1.科学层面

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规律的认识。

2.专业层面

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政策分析能够产生专业化的建议,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政治层面

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科学和专业而存在,我热切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考点3】公共政策的作用——谢明《公共政策概论》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2.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考点4】公共政策的特征——谢明《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的特征如下:

1.政治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层次多样性、领域多样性、形式多样性、时间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等。

3.层次性

公共政策有其层次要求,一刀切到底的政策往往是要碰壁的。

4.阶段性

从动态角度看,公共政策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5.复杂性

社会是复杂的,事物是变化的,所以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

6.合法性

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公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公共政策要具有合法性就必须经过一个合法化的过程,第一部分是政治系统的合法化,第二部分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7.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其合法性为基础的,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具有对公众的约束力。

8.普遍性

公共政策在其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规定的行为标准和设定的行为限度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9.稳定性

公共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政策是最不得人心的。

【考点5】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谢明《公共政策导论》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三权分立制度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主要有以下形式:

(1)国会立法

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立法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总统决策

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其决定往往是通过如下途径做出的:一是在内阁决策中具有独断权;二是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统直辖机构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

(3)政府机构决策

国会授予政府机构正式权力以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如授予环保局正式权力以做出有关规章、条例、细则等。

(4)司法决策

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法院通过解释宪法和法律进一步扩大现行法律的适用范围,或直接宣布某项法律违宪使之无效,或提出纠正的具体措施。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体制。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从其实质特征看,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从其形式特征看,则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作为各种社会公共权力机构的领导核心,其公共权威作用集中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是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调整国际上国与国之间、国内团体与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与行为方式的依据和准则。

(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关体系有四大组成部分,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显然,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地位。它有权决定同级其他国家机关的领导人选,并从法律制度和原则上规定它们的机构设置、职权范围、人员编制和活动方式。

(3)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决策

国家行政机关指国务院及其组成部分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们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

(4)国家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

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特殊组成。

【考点6】公共政策的类型——谢明《公共政策概论》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1)实质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实质性政策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产生不便,并分配相关受益和支付必要成本。如2008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启动的刺激内需计划,福利计划等。

(2)程序性政策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程序性政策也可能会有重要的实质性结果。程序性政策包括一些法律,如组织法。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1)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等,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受益者,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2)再分配性政策

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地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力的转移性分配。再分配性政策的通常模式是资产从有产者流向无产者。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1)管制性政策

管制性政策是对个人或团体的行动加以限制和约束的政策。管制性政策的主要形式有:

①某些管制性政策提出了行为的基本准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②消费者保护政策能用来说明管制性政策存在的另一些差别;

③某些管制性政策通过将权力赋予一些人,拒绝另一些人来贯彻实施的。

(2)自我管制性政策

自我管制性政策是对个人或团体的行动加以限制和约束的政策。自我管制性政策受到被管制团体更多的控制,而且他们把其用作保护和促进自身成员利益的手段。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1)物质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受反向影响的人。如确立最低工资标准等。

(2)象征性政策

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真正的物质性影响,它们并不交付表面上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行的利益。象征性政策多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和平理念等。

绝大多数政策既不是纯粹的象征性政策,也不是完全的物质性政策,大多数政策落在二者之间。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1)涉公政策

涉公政策是指涉及公共物品提供的政策。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即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在向某些人提供公共物品时把其他人排除在外,也没有任何方法计算哪些人从公共物品中得到更多的收益。例如国防。

(2)涉私政策

涉私政策是指涉及私人物品提供的政策。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

五、2021年深圳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20讲总结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组织动员力执行力强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国家最高政治力量,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的领导是搞好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我们党有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共同目标而奋斗。我国自上而下的严密组织机构,对党和国家经济、社会等重大政策的贯彻执行,能够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雷厉风行地统一行动、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独特优势。我国的现有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广泛、更现实的权利,能够有效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使国家治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协商民主、聚焦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同心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使国家治理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二、国家治理效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种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或优越性,不是看它设计得如何完美,而是看它能否给所在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它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秩序、促进和谐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国家治理效能是反映制度优势的重要指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在诸多衡量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标准尺度中,人本、活力、公正、法治是其中的四个重要方面,可以从这四个维度着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以治理效能彰显制度优势。

人本,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把关心人、为了人作为国家治理的目的。为什么治理,怎样治理,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观框架内,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等既有条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各类治理实践之中,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理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制度机制设计和各项治理措施上加以全面落实。

活力,即增强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与治理效能的直接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公正,即促进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追求,也是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重要取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全社会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之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国家治理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衡量治理效能的重要指标。只有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社会公正制度体系具体化为国家治理实践中的措施和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制度的优越性。

法治,即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活力和持续的动力,又要保证它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法治为国家的正常运行和活力的释放提供正确的“轨道”和秩序,确保活而不乱、运转有序。依法治国要求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使人民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正义。

在国家治理的四大价值追求中,“人本”关乎国家发展的目标导向;“活力”关乎国家发展的动力机制;“公正”关乎国家发展的平衡和谐;“法治”关乎国家发展的秩序规范。只有在国家治理中把这四大价值追求落到实处,才能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和释放出来的,需要通过完备有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挥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由之路。

完善治理体系。总体而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有独特优势、适应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包括加强制度建设,补充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配套的具体制度;推进制度创新,改革不合时宜和“边际效应减弱”的原有制度;优化制度结构,加强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产生制度合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提高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治理能力不行,再好的制度也会因得不到有效落实而难以发挥作用。必须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充分地发挥。

理顺治理关系。要进一步理顺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等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着力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创新治理方式。必须加强实践探索,创新治理理念、制度、手段、方法,利用德治、法治等多种方式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治理水平。

三、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问题。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制度自信。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同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要求相比,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相比,我们的制度还存在不足,还没有成熟定型,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发挥更大优势。

二是多元共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国家治理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以确保国家治理坚持正确方向、形成治理合力。只有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增强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集成效应,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如果说治理主体多元化是现代治理文明的共性要求,那么,坚持党的领导则是我国国家治理文明的独特亮点。

三是民主协商与凝聚共识的关系。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协商民主的真谛,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民主协商是为了凝聚共识。广泛凝聚共识,才能以大团结大联合画出最大同心圆,增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在发扬民主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势。

四是尊重权利与维护秩序的关系。社会大局稳定,是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顺利推进国家治理,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只有公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和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全社会同心协力维护和谐稳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使权利成为秩序之下的权利,使秩序以维护权利为目的。要把尊重权利与维护秩序纳入法治轨道,依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五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法治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惩戒。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综上所述,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治理效能彰显制度优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道。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

六、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

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可以通过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七、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七、行政管理考研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考研经验:

面试没有采取抽题的方式,专业课面试首先自我介绍三分钟以内,然后老师们自由提问,我当时老师看了我的简历和后面附着的证书复印件,还有一个之前做的项目,然后老师问了我关于项目的事情,问我学了什么课程,学了什么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的区别,什么理论最让我深刻,十九大机关事务改革精简了什么机构(这个我看过但是真的忘记了不会答),论文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论文,用了什么方法,我哪里人…深大的老师感觉人都很好很好,我自己觉得自己表现不是特别好,有时候抢了老师的问题回答了…尴尬,但是他们听你回答的时候都不会打断你,英语面试自我介绍两分钟,然后老师问我的都是我的毕业论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为什么选择写这个论文,全部都是论文,说好的简单的家乡家人报考原因未来打算,这种问题没有出现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