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人类社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促进人类社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将比工业革命发生速度快 10 倍,规模大 300 倍,影响大 3000 倍。审美客体从手工业时代起,历经机械化和电气化技术革命后一直保持“物质呈现”的属性,信息化革命之后计算机的出现实现了审美客体的“虚拟呈现”,尤其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来审美活动从产品被动审美的“单向度”转向主客体互相联系与影响的“多向度”模式。人与智能产品的交互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被动交互、强迫式主动交互,快速地向主动交互发展,主动交互系统会增强人的沟通意愿和体验信任。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技术的强势发展使得产品的人机关系表现为融合共生,体现为通过计算设计达到人机的感知融合、行为融合、情感融合甚至生物融合,融合的强度从弱融合发展到中融合及强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给产品美学带来新的发展(见图1)。

图1 机器美学、技术美学、认知美学及智能美学的美学特点2.1智能美学初期刚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机的感知融合、行为融合及情感融合还处于弱融合阶段,智能美学亦属于起步阶段。弱融合阶段人工智能产品如智能手机、音箱、门锁、扫地机器人等通过多感官通道获取用户需求信号,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模型与用户进行交互(见图2)。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人机交互摒弃以往在机器、技术、认知美学时代的人—机接触交互范式,而是基于语音、眼动、面部识别等生理信号建立新的非接触交互范式。在此基础上产品形态也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智能产品美学将脱离以往基于接触型交互的形态设计,人机界面因素也不再是限制产品形态的壁垒。产品形态脱离接触型人机界面后将依据消费者个性化审美进行计算设计。计算美学将开辟新的审

美维度和消费观念,影响用户审美体验模式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基于用户个性审美需求进行产品形态的计算设计,用户亦可参与其中。人工智能时代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功能对形态的限制,也给设计师对文化、经济、技术等社会要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图2 智能时代初期代表产品2.2智能美学发展虽然目前处于人与智能产品的弱融合阶段,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正在从感知融合向情感融合快速迈进,人工智能产品的情感强融合未来指日可待。强融合产品可以自然地识别、理解、甚至产生类人情感,使得机器与人在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中具有相似性,目前机器人技术研发正朝着提高共情能力以达到情感融合的类人性方向发展。机器人真能(要)做到情感强融合吗?情感强融合的机器人形态美学如何体现?这些问题正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情感计算、脑神经认知、哲学伦理三个方向进行文献梳理以探讨未来智能美学的发展方向。2.2.1情感计算人工情感是模拟人类情感智能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等学科,以数学语言对人类情感进行建模,使机器能够识别或表达人类情感,甚至还可以通过模拟人类情感机理赋予机器更高的智能。情感交互的最终目标是使计算机在理解人类情感状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整顺应用户情感的迁移,在人工智能的语境下情感交互系统的重点是使用各种感知方式来识别、解释和响应人类的情感。如果与这样在自然、精神以及社会属性中都具有高逼真度的智能产品共同工作与生活,人与智能产品的界限会随着产品角色的转变而模糊,即不仅仅作为被操作、指令的智能行为体,而是成为人类伙伴的类人智能体。许多工程师致力于将人工情感计算应用于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的研究。刘宁针对机器人情感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的机器人认知情感交互模型。吴伟国等针对未来仿人机器人与人类长期共存将会带来机器人对人的心理问题,建立了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人工情感计算模型。解仑等建立服务机器人的连续可控情感调节模型。韩晶等为了增强机器人的认知情感分析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Gross认知重评策略的认知情感交互模型。路飞等针对家庭服务机器人提出了以用户情感为核心的机器人服务任务自主认知方法。祝宇虹等指出人工情感对于机器人的认知智能是在自然情感机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人工情感研究者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机器人中引入情感机理,以实现具有认知智能和情感智能的完全拟人机器人。2.2.2脑神经科学许多脑神经学家及心理学家致力于人类情感认知的研究,为人工情感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并从脑认知层面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刘烨等指出长期以来认知与情绪被认为是相互分离的系统, 但是近期大量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 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互依赖, 而不是彼此分离, 认知和情绪交互作用的基本思想可以被用于机器人系统的表情识别和情绪学习。LeDoux 发现某些情绪反应可以不需要意识、认知的参与,因为从丘脑到杏仁核的捷径绕过了新皮质,情绪本身即可触发行为而无需理智的参与。Miwa 等人建立了APC (Arousal-Pleasant-Certain)三维心理向量空间应用于机器学习、动态情绪调节及机器人的个性化研究领域。Breazeal提出了 AVS(Arousal-Valence-Stance )情绪空间模型在表情机器人Kismet的研究应用。2.2.3哲学伦理目前哲学伦理方向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首先是人工智能能否成为道德主体,其次是机器人情感融合的伦理问题。孙伟平等提出人工智能产品无法真正地成为道德主体,即便有人认可某些人工智能产品的主体地位,这种地位也是人类所赋予的。贾桢列举了人工智能面临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不公平性问题;人工智能主体道德责任缺失;人工智能使用主体的情感异化;人工智能的安全隐患: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国家安全;人工智能隐私泄露问题;人工智能的信任危机。陶然等论述了智能化设计带来的风险:智能化设计带来精神孤独和情感异化;使用智能产品导致人的惰性增长和人体功能减退;人工智能大发展带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王亮提出了人机交互的伦理陷阱 “单向度情感”问题,这种情感大多是“一厢情愿”、非对称的,可能会使人类沉迷于虚拟的人机交互之中无法自拔。周帅以智能看护产品为例,论述了智能化依赖导致人情冷漠的问题,智能产品看护将促使儿童产生一定程度的孤独封闭、敏感自卑和沟通交际障碍。杜严勇提出将老人主要交给机器人看护会致使老人减少与社会外界的交流沟通,使老人感受到孤单甚至是感觉被遗弃。2.2.4总结从情感计算、脑神经认知、哲学伦理三个方向的研究可以看出,工程师、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是不同的,科学家致力于研究人类情感的生物学机制,工程师致力于将人工情感应用于智能产品,而哲学家更多的反思强人工智能产品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及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欧盟委员会的人工智能高级专家组(AI HLEG)于2018年12月发布了《可信人工智能伦理指南草案》,指出道德标准是人工智能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准和保障。技术安全可靠且合乎人类社会伦理规范至关重要,因此强智能产品的设计美学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及设计师共同推动。2.3强情感融合下的智能美学强情感融合下智能产品的设计美学主要受两方面影响,情感认知与伦理道德。首先,智能产品的造型设计对用户在产品功能认知及情感认知方面均会产生影响。恐怖谷理论表明机器人外形触发人的情感并影响人对机器人的审美评价。李洁研究认为人形机器人外观形态影响用户对机器人的情感认知和功能认知,且情感认知对用户喜爱度的影响大于功能认知。其次,智能产品造型设计也应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周至禹提出工程师设计师要反思智能产品的技术风险,做好智能产品前瞻性的伦理评估。杜严勇论述了机器人外观对道德能力建构的影响。李超提出智能产品设计的“适度主义”倾向。因此,强情感融合下的智能产品设计不能完全被技术牵引放任前行,还应考虑人作为自由体和社会体在情感认知和伦理道德上的约束。智能产品设计应重点考量可持续发展、社会伦理、情感异化、过度依赖的影响,对智能产品依据使用环境、使用人群、使用时间采取“适度智能”的设计策略,在人工智能时代逐步形成“适智美学”(图3)。

图3 智能美学的影响因素内容来源:李洁,袁萍,张瑢.从工业美学到智能美学[J].包装工程,2021.03.05.网络首发.文献用于学习分享,若不宜分享,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