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笈多王朝

4-6世纪统一印度的封建王朝。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至超日王旃陀罗笈多二世时,迁都华氏城,笈多王朝达到鼎盛。该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笈多诸王采取宗教兼 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历印度,著有《佛国记》。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

2、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旨在结束地跨欧亚非三洲、曾经长达数个世纪的扩张和征服的奥斯曼帝国和其藩属克里木汗国对俄罗斯的侵略。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和土耳其在俄国内战中的干预通常也被认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战争。合并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需要。

俄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系列,奥地利、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也先后参与其中。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扩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渐衰落。

3、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4、威廉·哈维

英国生理学家。1628年,哈维发表论著《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对动物心脏及血液的运动进行了详细描述,创造了比较完善的血液循环的理论;并根据实验研究,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阐明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其学说推翻了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提出的血液产生于肝而消失于全身的错误理论,为近代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5、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帝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崖的记功铭文。以楔形文字刻写,用三种语言(古波斯语、阿卡德巴比伦方言和埃兰语)刻写。主要记述了高墨达暴动到大流士统治期间,大流士镇压高墨达暴动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其取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为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贝希斯敦铭文》对研究古波斯历史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6、东印度公司

17-19世纪英国政府特许设立的贸易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成立。公司不仅有贸易独立权,还有代表政府订立通商条约或和约的权力,有权发动战争、建立堡垒、筹建军队、审判公司官员等,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英国政府曾依靠该公司在印度的财产和武装,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洲国家发动掠夺战争。1858年撤销。

二、简答

1、试述佛教在印度产生和影响

(一)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原名为悉达多,姓乔达摩,他是伽眦罗卫城的统治者净饭王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是他得道后所获的称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同时又被门人奉为佛陀,意为觉悟者。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创立到公元前273年阿育王将其定位国教为早期佛教,或称为原始佛教。

(二)佛陀所传的最基本的教义是“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1)苦谛是佛陀讲道的起点。主要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2)集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原因。(3)灭谛就是指消灭痛苦、消灭苦因、消灭欲望的真理,佛教乘这种境界为涅槃。(4)道谛是指为实现佛教理论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要达到消灭痛苦的方法,就要学习教义,遵守戒律和八正道。

(三)佛陀所传的教义适应了当时各种姓(尤其是刹帝利和富有的吠舍)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的要求。佛教反对苦行,并有比较易懂的通俗语言传教。因此,佛教得到了摩揭陀等国君主的支持,受到了富人的大量布施,也从各种姓中获得了大批的信徒,很快就发展成了一个大的宗教。

2、如何认识英法百年战争的历史地位

(一)起因。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有其复杂的起因,包括王位继承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1)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 法国三级会议推举瓦罗亚家族的腓力继位,是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开始了瓦罗亚王朝(1328—1589年)。英王爱德华三世之母是腓力四世之妹,她以法王外孙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但法国以《萨利克法典》中女子无继承权为由拒绝。(2)英国的诺曼王朝(1066—1154年)和安如王朝(1154—1399年)都由法国封建主创立,因此英王室在法国有大片领地。后来一些领地相继被法王收回,但这时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仍在英国手中。于是英国想扩大领土,法国想完成统一,时起纠纷。(3)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尔毛纺织业发达,物富民殷,是封建主垂涎的一块宝地。佛兰德尔一向为法王臣属,腓力六世又在当地建立起直接统治。当地纺织用羊毛一向来自英国,羊毛输出是英王的重要财源,所以英王也想控制佛兰德尔。

(二)结果。1453年,英军在波尔多决战中全军覆没。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宣告结束。英国除在法保留加莱一港外,撤出全部法国领土。以后法王又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收回一些独立的封建主领地包括勃艮第公爵领地,到15世纪末年完成统一。

?影响:

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同时战争使法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百年战争还导致了:一是加剧了英法两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二是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同时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玫瑰战争),为16世纪英法君主专制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3、评述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使美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推翻了英国在美国的殖民统治,摆脱了对英国的隶属关系,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美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2)独立战争扫清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使美国成为美洲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为其他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给予他们以直接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4)美国的独立极大冲击了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在美洲建立的殖民体系第一次受到致命的打击,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为19世纪初出现的美洲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5)北美独立战争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部任务,部分地区还存在租佃制和大土地所有制;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南方奴隶制仍然存在;政治上也未能实现普选权。

三、论述

1、基督教在西欧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1)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公元五六世纪的西欧,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新兴的封建主阶级迫切希望找到一条经济上的解脱之道,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进而实现封建秩序的稳定。中世纪早期的寺院,不仅是一个宗教团体,同时也是西欧社会中一

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恩格斯在分析欧洲土地关系时曾经指出“远在查理大帝之前,教会早就占有法兰克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可以肯定,在中世纪,几乎整个天主教在西欧都保持着这样的比例”。由于日耳曼人生 产力水平很低,耕种方法极其简陋,寺院经济相对于日耳曼经济而言,成为了当时较高生产力的代表。不少寺院保存着罗马时代伽图、瓦鲁科琉麦拉和帕雷狄阿斯等人的农业著作,后来寺院本身也编写了一些农业指导和农业方法的书籍,这对于当时欧洲地区农业技术的保存和生产力的恢复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寺院除从事农业外,还经营葡萄园,酿制葡萄酒运销各地。基督教寺院所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济活动,为中世纪初期物质上极度匮乏的西欧増加了物质财富,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教会庄园成为了世俗庄园的样板。教会经济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作的贡献是以对广大农奴和下层修道僧侣的残酷剥削为代价而取得了,这种剥削与世俗封建主对农奴的剥削相比较,在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如果仅仅看到教会经济所取得的生产力进步的方面,而不承认这种进步带有的对抗性质,仍然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

(2)罗马基督教会积极从事对蛮族的传教活动,客观上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使政治分散的西欧以基督教为纽带融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基督教会适应时势,不仅承认了“蛮族”所建立的国家,而且还向那些地区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以便积蓄力量,重振西派教会。公元496年,法

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罗马基督教,从此,克洛维在对外征服中得到了罗马基督教会的大力支持,而教会也在他的保护和支持下加快了在新征服地区的传播。罗马教会与各地的世俗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扩大了他们在各地的影响和力量。

随着蛮族王国纷纷皈依基督教,西欧国家的基督教化,不仅减少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敌对情绪,而且促进了民族间的彼此融合,这主要表现为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相互渗透、民族之间的通婚以及语言的融合等方面。

正是基督教在“蛮族”王国中的传播,基督教传教士们的教化,使众多落后的日耳曼部落由氏族社会直接转入了中世纪的文明轨道,尽管其文化发展水平不如古代文化,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却已是一种新质的文化,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尽管出于宗教目的,但他们的传教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可以说罗马教会在西欧乃至北欧地区的传教过裎,也是普及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从这时起,西欧通过一个共同的信仰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治组织真空的教会组织而连成了一体。而正是西方不同民族融合进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团体中时,他们才获得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即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共同文化,“最重要的是,正是这一点,把西方的发展与其他世界文明区别开来了”。

(3)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是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教会大力发展社会救济活动,建立医院和慈善事业。而且,教会实行的教阶制度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制度,最下层的工匠的儿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升到主教。教会虽然排斥古典文化,但是还是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代手稿,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物质准备。教会学校后来也成为欧洲各类学校的先驱和基础。

总之,基督教在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欧封建化进程,继承、传播古典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以及转变西欧社会风气,促进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从教会发展史上看,这一时期,罗马教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蛮族”地区的传教工作,扩大了罗马教会的力量,为形成罗马基督教的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论近代巴尔干半岛民族的觉醒和奥斯曼土尔其帝国的瓦解

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笈多王朝

4-6世纪统一印度的封建王朝。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至超日王旃陀罗笈多二世时,迁都华氏城,笈多王朝达到鼎盛。该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笈多诸王采取宗教兼 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历印度,著有《佛国记》。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

2、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旨在结束地跨欧亚非三洲、曾经长达数个世纪的扩张和征服的奥斯曼帝国和其藩属克里木汗国对俄罗斯的侵略。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和土耳其在俄国内战中的干预通常也被认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战争。合并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需要。

俄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系列,奥地利、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也先后参与其中。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扩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渐衰落。

3、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4、威廉·哈维

英国生理学家。1628年,哈维发表论著《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对动物心脏及血液的运动进行了详细描述,创造了比较完善的血液循环的理论;并根据实验研究,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阐明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其学说推翻了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提出的血液产生于肝而消失于全身的错误理论,为近代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5、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帝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崖的记功铭文。以楔形文字刻写,用三种语言(古波斯语、阿卡德巴比伦方言和埃兰语)刻写。主要记述了高墨达暴动到大流士统治期间,大流士镇压高墨达暴动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其取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为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贝希斯敦铭文》对研究古波斯历史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6、东印度公司

17-19世纪英国政府特许设立的贸易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成立。公司不仅有贸易独立权,还有代表政府订立通商条约或和约的权力,有权发动战争、建立堡垒、筹建军队、审判公司官员等,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英国政府曾依靠该公司在印度的财产和武装,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洲国家发动掠夺战争。1858年撤销。

二、简答

1、试述佛教在印度产生和影响

(一)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原名为悉达多,姓乔达摩,他是伽眦罗卫城的统治者净饭王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是他得道后所获的称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同时又被门人奉为佛陀,意为觉悟者。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创立到公元前273年阿育王将其定位国教为早期佛教,或称为原始佛教。

(二)佛陀所传的最基本的教义是“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1)苦谛是佛陀讲道的起点。主要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2)集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原因。(3)灭谛就是指消灭痛苦、消灭苦因、消灭欲望的真理,佛教乘这种境界为涅槃。(4)道谛是指为实现佛教理论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要达到消灭痛苦的方法,就要学习教义,遵守戒律和八正道。

(三)佛陀所传的教义适应了当时各种姓(尤其是刹帝利和富有的吠舍)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的要求。佛教反对苦行,并有比较易懂的通俗语言传教。因此,佛教得到了摩揭陀等国君主的支持,受到了富人的大量布施,也从各种姓中获得了大批的信徒,很快就发展成了一个大的宗教。

2、如何认识英法百年战争的历史地位

(一)起因。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有其复杂的起因,包括王位继承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1)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 法国三级会议推举瓦罗亚家族的腓力继位,是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开始了瓦罗亚王朝(1328—1589年)。英王爱德华三世之母是腓力四世之妹,她以法王外孙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但法国以《萨利克法典》中女子无继承权为由拒绝。(2)英国的诺曼王朝(1066—1154年)和安如王朝(1154—1399年)都由法国封建主创立,因此英王室在法国有大片领地。后来一些领地相继被法王收回,但这时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仍在英国手中。于是英国想扩大领土,法国想完成统一,时起纠纷。(3)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尔毛纺织业发达,物富民殷,是封建主垂涎的一块宝地。佛兰德尔一向为法王臣属,腓力六世又在当地建立起直接统治。当地纺织用羊毛一向来自英国,羊毛输出是英王的重要财源,所以英王也想控制佛兰德尔。

(二)结果。1453年,英军在波尔多决战中全军覆没。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宣告结束。英国除在法保留加莱一港外,撤出全部法国领土。以后法王又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收回一些独立的封建主领地包括勃艮第公爵领地,到15世纪末年完成统一。

?影响:

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同时战争使法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百年战争还导致了:一是加剧了英法两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二是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同时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玫瑰战争),为16世纪英法君主专制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3、评述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使美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推翻了英国在美国的殖民统治,摆脱了对英国的隶属关系,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美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2)独立战争扫清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使美国成为美洲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为其他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给予他们以直接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4)美国的独立极大冲击了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在美洲建立的殖民体系第一次受到致命的打击,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为19世纪初出现的美洲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5)北美独立战争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部任务,部分地区还存在租佃制和大土地所有制;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南方奴隶制仍然存在;政治上也未能实现普选权。

三、论述

1、基督教在西欧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1)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公元五六世纪的西欧,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新兴的封建主阶级迫切希望找到一条经济上的解脱之道,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进而实现封建秩序的稳定。中世纪早期的寺院,不仅是一个宗教团体,同时也是西欧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恩格斯在分析欧洲土地关系时曾经指出“远在查理大帝之前,教会早就占有法兰克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可以肯定,在中世纪,几乎整个天主教在西欧都保持着这样的比例”。由于日耳曼人生 产力水平很低,耕种方法极其简陋,寺院经济相对于日耳曼经济而言,成为了当时较高生产力的代表。不少寺院保存着罗马时代伽图、瓦鲁科琉麦拉和帕雷狄阿斯等人的农业著作,后来寺院本身也编写了一些农业指导和农业方法的书籍,这对于当时欧洲地区农业技术的保存和生产力的恢复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寺院除从事农业外,还经营葡萄园,酿制葡萄酒运销各地。基督教寺院所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济活动,为中世纪初期物质上极度匮乏的西欧増加了物质财富,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教会庄园成为了世俗庄园的样板。教会经济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作的贡献是以对广大农奴和下层修道僧侣的残酷剥削为代价而取得了,这种剥削与世俗封建主对农奴的剥削相比较,在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如果仅仅看到教会经济所取得的生产力进步的方面,而不承认这种进步带有的对抗性质,仍然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

(2)罗马基督教会积极从事对蛮族的传教活动,客观上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使政治分散的西欧以基督教为纽带融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基督教会适应时势,不仅承认了“蛮族”所建立的国家,而且还向那些地区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以便积蓄力量,重振西派教会。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罗马基督教,从此,克洛维在对外征服中得到了罗马基督教会的大力支持,而教会也在他的保护和支持下加快了在新征服地区的传播。罗马教会与各地的世俗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扩大了他们在各地的影响和力量。

随着蛮族王国纷纷皈依基督教,西欧国家的基督教化,不仅减少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敌对情绪,而且促进了民族间的彼此融合,这主要表现为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相互渗透、民族之间的通婚以及语言的融合等方面。

正是基督教在“蛮族”王国中的传播,基督教传教士们的教化,使众多落后的日耳曼部落由氏族社会直接转入了中世纪的文明轨道,尽管其文化发展水平不如古代文化,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却已是一种新质的文化,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尽管出于宗教目的,但他们的传教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可以说罗马教会在西欧乃至北欧地区的传教过裎,也是普及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从这时起,西欧通过一个共同的信仰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治组织真空的教会组织而连成了一体。而正是西方不同民族融合进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团体中时,他们才获得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即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共同文化,“最重要的是,正是这一点,把西方的发展与其他世界文明区别开来了”。

(3)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是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教会大力发展社会救济活动,建立医院和慈善事业。而且,教会实行的教阶制度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制度,最下层的工匠的儿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升到主教。教会虽然排斥古典文化,但是还是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代手稿,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物质准备。教会学校后来也成为欧洲各类学校的先驱和基础。

总之,基督教在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欧封建化进程,继承、传播古典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以及转变西欧社会风气,促进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从教会发展史上看,这一时期,罗马教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蛮族”地区的传教工作,扩大了罗马教会的力量,为形成罗马基督教的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论近代巴尔干半岛民族的觉醒和奥斯曼土尔其帝国的瓦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